【每日一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11月19日)

时间:2017-11-19 09:03:56责任编辑:yaq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7 初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教师提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是1?”许多同学肯定的回答是1,刘晓翔同学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0。这体现了发散思维的   

A.流畅性B.变通性

C.独特性D.独立性

2.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开朗、豪爽,南方人含蓄、细腻”。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质属于(  )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次要特质 D.中心特质

3.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   

A.遗传B.环境

C.教育D.主观能动性

4.在教育调查研究中,为获取相关资料而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进行的专门调查属于(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5.我国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徐特立

C.杨贤江D.蔡元培

6.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7.《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A.谈话法B.讨论法

C.参观法D.练习法

8.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9.下列不属于综合课程的形式的是   

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

C.学科课程D.课程

10.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 B.乔姆斯基

C.巴甫洛夫 D.弗洛伊德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2.课程评价的目标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4.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三、简答题

1.运用榜样示范法的要求有哪些?

2.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四、材料分析题

1.著名作家三毛上初二时数学成绩不好。有一次,她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小测验的题都选课后练习题,于是她就在测验前狠下一番工夫背这些题,结果一连考了6个100分。数学老师感到很奇怪,就决定在自修课上临时考她,结果三毛考得一塌糊涂。愤怒的老师马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在全班学生的哄笑声中,老师拿来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重重地画了两个大圆圈。三毛在回忆中说:“我情愿老师打我一顿,但他给我的却是自己一生都没有受过的屈辱,这件事的后遗症三天后才显现出来。那天早晨上学,我走到走廊上,见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并且越来越严重。到后来,早上一想到要去上学,便害怕得立刻昏倒,失去知觉。”

请运用所学的德育原理,谈谈对该教师做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2.A【解析】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行为倾向的特质,它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3.B【解析】略。

4.D【解析】个案调查又称典型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人或典型单位进行调查。

5.D【解析】略。

6.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材的螺旋排列式的内涵。

7.B【解析】题干的描述表明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

8.C【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C【解析】“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10.A【解析】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他也指出,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德育并不是五育中的基础。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3.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是连续的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

4.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高。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

.简答题

1.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2.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材料中的老师面对三毛的表现所采取的措施违背了如下德育原则:

1)违背了疏导的原则。教师面对有问题的学生,应该耐心引导,促进学生克服缺点和不足。材料中的老师发现三毛采取提前背诵题目的方法获取高分的时候,应该在课下积极引导,而不应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让三毛出丑丢面子,使其丧失了信心,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2)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材料中的老师当发现三毛数学成绩不好时,应该深入了解三毛对于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帮助三毛提高成绩。

3)违背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并及时肯定和引导,逐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的三毛为了考取好成绩采取提前背下来题目的方法,这说明她记忆力好,并且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老师应该重视三毛的这些优点,积极引导帮助三毛提高数学成绩。

4)违背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能怀疑批评或者忽视他们,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一定要尊重信任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材料中的老师因为三毛数学成绩不好,就打击挖苦她,显然是对三毛的不尊重,也不相信三毛会学好数学。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